《中国剩女》的B面:“一边战斗,一边撤退”,也可以奏响胜利之歌
婚恋两性专刊
AC专栏
作者 |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30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
编辑 |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
联系 |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@qq.com
2020年的2月和3月,有两部以“剩女”为主题的作品颇受关注。
第一部是宋茜宋威龙主演的电视剧《下一站是幸福》。故事主要情节是,已经30多岁的单身女性贺繁星面临催婚的压力,此时出现了两个人:一个是被大众认为更适合的结婚对象,37岁事业有成、对她也很喜欢的高富帅。另一个则是年轻的公司实习生,同样也是高富帅。而贺繁星所在的家庭环境比较宽容,父亲直言“没有找到合适的,我就一辈子养你”。然而,现实生活中的“中国剩女”可能没有这么多的选择,也不太能够得到此种包容和理解。
如果你想知道这群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什么,可以看第二部作品,由两位以色列女导演Hilla Medalia和Shosh Shlam制作的纪录片《中国剩女》。今年三月在伦敦举行的一个电影节上,该片被介绍给全球观众,与此同时,该片也在国内的网络平台上被广泛流传和讨论。
纪录片以中国三位一线城市的单身女性为主角,她们分别是高年资的律师、电台播音员、大学老师,可以说是中国职业女性的佼佼者。通过她们的个案,纪录片大体勾勒了中国当代女性所面临的结婚压力。许多人看完之后,都认为该片“真实”且“令人窒息”,在他们看来,《中国剩女》的主基调是灰暗的,中国剩女们是悲惨的。然而, 我看了两遍之后,倒是有一点不太一样的看法。我觉得,在比较真实地描绘剩女各种艰难处境的同时,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剩女们的B面,而这一面为她们能够活出自我指出了一条明路。
剩女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,其实源于现代女性比传统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权。
在过去的千年,女性其实没有婚姻自主选择的任何可能,只能被动充当男性的附庸。所以那个时候不会有现在比较普遍性的“剩女”问题,只有因为一些特殊原因,没有办法进入婚姻的人。而现代社会,女性的受教育权让她们能够经济独立,用《下一站是幸福》贺繁星的话来说“不用在面包和爱情之间做选择”,这才有了婚姻的自主选择权——跟谁进入婚姻、是否进入婚姻,也因此才有了所谓的“剩女”问题。与其说成为“剩女”是一种被动、无奈,不妨说这是婚姻自主的体现。
然而,自主选择,恰恰不是容易的事。通过这部纪录片,我们会发现,中国剩女在跟以下这些作“斗争”:
1、首先是社会观念。对女性进入婚姻的看法,依然有僵硬的刻板印象。
纪录片伊始,当女律师走进婚介所表达了自己的择偶意愿,机构的婚姻指导师马上泼了一盆冷水,说了不少被网友认为挺冒犯的话。我觉得这些话恐怕也是借她之口,呈现出社会观念对女性进入婚姻的那些僵硬的刻板印象:
1)女性的归宿是进入婚姻。婚姻自主权仅仅局限于你可以选择跟谁进入婚姻,并不包括你可以选择不结婚。
2)结婚需要养育子女,否则就没有必要进入婚姻。这是附加在择偶上的约定俗成。
3)当然,也因为必须要进入婚姻以及必须要生孩子,所以结婚的年龄就成为一种刚性条件,越晚越不利。
放在这个维度去审视,为何“剩女”没有成功脱单?
无非,第一,硬条件不足:因为必须要进入婚姻,所以大龄且可能并不是长得很好看的女性,就成为了软肋。第二,软条件也不够:女性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标准,温柔的女性才是大家喜爱的目标。
当然,还有很多,这里不再一一复述。女律师气愤地走出婚介所,旋即进入人潮之中,而这个人潮也隐喻着她其实被更大的反对声音所包围。
我们身处社会之中,即便自己不认可,也多半会受到这些社会舆论的影响。况且,我们的家人、身边的人,也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。用女律师的家人的话来说,“你不结婚,你让邻居们怎么看我们”。
而上面这些,其实都是剩女们在努力“战斗”的:为何信奉这些教条式的戒律才是正确的选择?
2、潜在择偶对象的婚姻观。
婚姻或恋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它是两个人的事情。
我们还是拿女律师做例子。她对男性的期待并不高,只是希望能够尊重女性。
但是何为尊重,也许在不同人看来是不太一样的。
对女律师来说,尊重的具体体现是在家庭事务的决策权是比较平等的。双方可以有商有量,而非谁必须服从谁。不必刻板地规定女性从事家务,男性也可以参与其中。
而对于感情,她期待的是,两个人从认识到恋爱到迈向婚姻,应该主要还是以情感作为联系,彼此能够有一些心意相通之处。
然而,仅仅这两点的标准,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实现:
比如,那个相亲对象就提出,可以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尊重对方,而什么是自己不懂的,是由他划定范围的。总而言之,决定权依然是他。而有的相亲对象,则觉得双方年纪也比较大,不想走繁复的过程,确定方向走进婚姻就可以了。而这都不符合她的婚姻观。
心理学家、《爱情心理学》的作者斯滕伯格曾说过,任何感情,其实都是在写一个故事,而爱情是依托于这种故事模型而产生的。如果双方都比较认可故事脚本,那这段感情比较能够走得下去,如果双方的故事脚本不一致、不匹配,那断无可能继续往前走。
对于中国剩女而言,她们希望的是有机会去书写自己的爱情故事脚本,或者找到一个可以合作完成这个脚本的人。
她们并不想配合完成别人的故事脚本,特别是这个故事她们完全不能接受和认同。所以与其说“中国剩女”是因为“挑剔”而剩下,不妨说她们其实在争夺爱情故事脚本的话语权。
第三,是与家庭的抗争。
女律师说,她可以自由进出酒吧,上各种外语课,去剧院,她可以一个人非常享受生活,但是,一回到家里,她要面对的就是父母的逼婚。
播音员能够在节目里侃侃而谈,帮助别人疏解情绪,颇有掌控感。但是,一旦回到家中,那个掌握她情感走向的人,却不再是她自己。
从父母的角度而言,主要诉求是希望子女能够结婚,而希望子女能够结婚,除了符合传统习惯之外,其实也有发自内心对于子女的关心,他们认为婚姻是给孩子带来更加安稳生活的保证。当然,还有一点是他们不太能直接表露的,那就是他们也会老去,如果到时候只有孩子一个人在世上独活,谁来陪伴他度过余生呢?这当然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与社会观念、潜在择偶对象不同,剩女们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比较难跟父母作抗争。情感上,他们明白父母肯定是出自关心,理智上,也听得懂父母对现实的担忧。但是,即便如此,相当数量的剩女依然坚持着,即便为此与他们的家庭矛盾重重。
当然以上三者都是有形的人物,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说,这些中国剩女实质上是在与这些固有认知作抗争。
很多人习惯从“悲情牌”的角度去理解剩女,你看她多么的不幸,这么多人在歧视她,碰到的男性又不尊重她,家里人又不理解她。
然而,换一面去看,她们是积极的、有力量的:这些中国剩女坚持不将就,本质上是因为她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与这些观念做抗争,虽然这并非出于自愿。她们希望打破陈旧的观念,她们不认同必须迁就别人爱情故事的脚本,也不希望完全按照父母所设定的生活方式生活,希望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。
实际上,中国剩女在为自己,也在为更多人赢得更被尊重的婚姻自主权之路。而误解、甚至谩骂,可能只是这条道路上必经的过程。
然而,抗争并不是目的,只是手段。中国剩女们真正想获得的还是能够过上让自己更满意、也不至于需要处处与人为敌的生活。
女律师说,自己是“一边抗争,一边撤退”。在我的理解,这里的撤退,是妥协,也是回归现实,面对更真实的自己。
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去寻找感情,她可能只是独身主义,不应该把她纳入剩女的行列。不管对婚姻是什么态度,只有依然对于感情还有所向往的人,才会去认识潜在对象。而她们都选择了去相亲,从行动主义的角度,她们其实都在很积极地面对。比起之前“抗争”的高姿态,她们是在“撤退”的,但这种撤退很务实。
她们的撤退还体现在,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一点,去各种网站注册、检索适合的潜在对象,努力促成感情的发生。
这些举动,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,应该被看到、被认可。事实上,这也是她们对抗固有观念的延伸,她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可以为自己的幸福持续努力,并且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。
除了这些外显的努力,她们也在努力直面内心深处的压力,具体来说是来自家庭的压力。
播音员和留学小哥哥还是非常相配的,两人有比较共通的学识水平和价值观,也聊得来,本可以是不错的恋爱对象。然而,两人并没有下文。纪录片并没有说两人是怎么分手的,只是提了一个细节。在饭桌上,妈妈盘问了小哥是哪里人。这个小哥不是北京人,而这是妈妈非常介意的地方。
妈妈基本上主导了女儿的择偶。她来决定,女儿什么时候可以恋爱,什么时候可以结婚了,女儿要选择什么地方的人,以及恋爱应该怎么谈。当女儿终于忍受不住,向妈妈爆发的时候,很多人觉得这大概是一种“抗争”,我不太同意。女儿在妈妈面前的嚎啕大哭,更像是示弱,是撒娇,是从与外界抗争的“大女主”,变身成一个希望得到妈妈理解的“小女生”。她在用看起来激烈的方式,向妈妈表达这些年来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委屈。
女律师也是如此。
这个可以当着一桌人的面傲视群雄,可以在工作场合霸气淡定的女王,回到家里,却变得非常无力和脆弱,最后,竟然也是用和播音员惊人类似的方式向父母大声哭诉。已经三十多岁的她,在那个时候,更像一个没有犯错却被父母冤枉的小女孩。
她们其实都明白,自己真正要去面对的,并不是外人投来的怪异目光,也不是本来就不合适的潜在对象,而是家庭关系带来的重压。
正是这种重压,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。
所以,她们希望家人能够“高抬贵手”。她们所作的各种解释,其实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希望对方能够体谅自己的坚持——我不想将就,也能体谅自己的难处——我很难做到你们期待的那样。
向家人撤退,并不是懦弱的表现,而是希望止战,找到一个大家能够和平共处的方式。
而且,又怎么可能真的与家人开战呢?
之前没有谈纪录片的第三个主角大学老师,这里就先来谈谈她。
不知为何,不少人看完纪录片,有些瞧不起她,因为她结婚就好像是一种妥协(或者背叛),而且不觉得她在婚姻中很喜悦。我不太同意这种观点。
首先,我不认为妥协就是不好。妥协,其实可以是很积极和健康的,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,可以说我们总是在本能意愿和社会期待之间达成一种妥协,妥协得好,我们就是心理健康的,妥协不好,内心就充满了冲突。
中国剩女问题的实质也是如此,不管你是单身还是进入婚姻,只要你没有强烈的内心冲突,其实都是挺不错的状态。反之,即便进入婚姻,也会危机四伏。
萧亚轩上《吐槽大会》的那期,比她小很多的男朋友就表示过:虽然我们年龄差的很多,但我们可以无话不谈,有说不完的话题。这位大学老师,最终也选择与年龄比她小不少的男友进入婚姻。在我看来,以两人在纪录片中的表现,也算有共同的语言。外人看来并不相配的感情之所以能够走下去,双方肯定是找到一个自己满意、对方也满意的共同点。这既是妥协,也是一种胜利。
另外,还有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妥协。因为父亲的去世,让她也明白了生命无常,而她终发现,自己还是需要依靠别人的。
有人问她,你觉得进入婚姻和单身,这两个状态有何差别?
她的回答是:单身的时候是很有趣的,进入婚姻没有那么有趣,甚至还比较无聊,但是自己挺幸福的。
我觉得这是很漂亮的回答。她有很高的智慧,因为她在有趣和幸福之间,作出了妥协,并找到了自己现在想要的东西。
播音员的妈妈主导了家庭,包括子女的婚姻,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她的问题不仅仅是感情问题,更是原生家庭的问题。
对播音员而言,和妈妈控诉式撒娇,其实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,想要改变妈妈的想法,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无能为力。当她能够面对咨询师,表达对妈妈的各种看法,去直面妈妈对她的影响,去照料那个内心无力的小女孩,我觉得她找到了自己的出路。她在“一边抗争,一边撤退”的过程中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这是她的胜利。
与其说她是在对抗那些固有观念,不妨说她其实是在对抗妈妈对她的过度干涉。与其说她是在撤退,不妨说她是刻意地与妈妈拉开距离。当她可以和妈妈保持还不错关系,也能够“远离”妈妈,便能拥有自己,当然,她所渴望的感情生活,也就会临近。
纪录片没有太多去谈她后面的故事,但我祝福这位播音员能够活出自我。
播音员的故事,可能也在许多家庭中上演。对许多年轻人来说,自己的婚姻幸福不幸福,自己是单身还是结婚,起到决定性作用的,往往并不是恋爱对象是谁,而是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到底处得怎么样。
三个主角中,很多人最关心、最心疼的还是女律师。
女律师所面对的内心冲突与外部世界压力都很大,纪录片后期,可以明显感到她为了这件事情,已经筋疲力尽,整个人也陷入了情绪低谷。非常喜欢她的老父亲,因为她没有结婚,承受了巨大压力和痛苦。当父女两人可以敞开来谈的时候,她也终于明白,自己一直以来,只是很害怕让父母失望,而自己没能结婚,让他们失望了。对她来说,能够直面这种失望,是一种胜利。
因此,她选择了出国留学,到没那么看重是否结婚的环境下生活,同时也让老父亲也老怀安慰。退一步,海阔天空,也是一种胜利。
当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,不如跳脱出原来的模式,去找找另外的可能性。对她来说,换一个世界、换一种活法,让自己充满电,而不是继续耗竭下去,是明智的。事实上,当她充满电之后,事情还真就有转变。纪录片放映后,很多人关心她在异国他乡过得怎样?目前,她已经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,在德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。
三位中国剩女,用各自的方式,“一边战斗,一边撤退”,最终奏响了胜利之歌。而这是看似有点悲情的《中国剩女》叙事中隐含的B面,希望你也能看到。
这并非是个只跟剩女有关的故事。
大学老师的演讲,镜头扫到了一对情侣。女生依偎着男生,很认真地听,这个镜头意味深长。
如果出现的是另一个人,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?如何一直是一个人生活,又会怎样?是会过得更好,还是更糟?这样的假设,也许也曾在你的脑海浮现。
不管有没有进入感情状态,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多少有点孤独,某种意义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的“剩女”。
我们渴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,却又深深怀揣被人误解和伤害的担心,我们总是努力坚持自己,又不得不作出各种退让。我们一边战斗,也一边撤退,当然也期待最后能奏响胜利之歌。
而这三个女生的故事,或许会给你更多的勇气和启迪。
最后一段专门写给男生们。
除了中国剩女,其实也有很多中国剩男。他们也很困惑,为何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,为何现在很多女生都那么拜金?
韩国男性作家孙雅兰表示,男性中普遍有一种“逆向歧视”的心态,具体是指他们认为男性相比女性,需要承担更多责任,比如约会埋单的总是男性,因此他们也被“歧视”了。然而,孙雅兰分析,这种“逆向歧视”实质上是男性造成的,是男性要为歧视女性付出的代价。以约会埋单举例,是男性长期把女性放在一个不能经济独立的位置,所以自己不得不掏出更多的钱,承担更多义务。而“一夫多妻”,看似只是歧视女性,其实也是以牺牲另外三个男性的配偶权为代价的。
回到剩男剩女话题。纪录片其实也出现了很多“剩男”,他们也渴望进入婚姻,但是并没有如愿以偿。我认为这是他们要为“歧视女性”付出的代价。比如,其中不少男性认为,婚姻中男性要占主导、恋爱要尽快走向婚姻以及各种以物质为主导的婚恋观等,而这些观念,和他们有一样看法的女生往往看不上他们,而那些坚持与这些固有观念抗争的中国剩女们,他们不是愿意接触,就是先入为主以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,从而也就只能单着。
恐怕剩男们需要从审视自己对女性的歧视、特别是对单身女性的歧视开始,也要“一边战斗,一边撤退”,在与固有观念抗争的同时,去直面自己的问题。
这样的话,女生们大概也不会如此艰难了罢。
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
培养同理心孩子指南|同理心发展10步骤及父母可用的12种办法
报名加入<高自尊训练营>|不能出门聚会的日子里,成为更自信的人
关注本公众号,回复【会员】,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
点击阅读原文,可了解: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